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2017

全台黑鳶黃昏聚集同步調查-2017

林惠珊
台灣猛禽研究會、國立屏東科技大學野生動物保育研究所 

2017年全台灣黑鳶族群數量同步調查總隻數為595隻。台灣猛禽研究會自2013年起,每年秋冬季(非繁殖季)都會動員許多志工,在黑鳶主要夜棲地進行兩次的數量同步調查,2017年第一次(9/15)數到577隻、第二次(12/23)則是595隻,兩次的差距不大,年度數量就以較高的595隻為代表。

從近年黑鳶族群數量的趨勢來看,從2013年到2016年有明顯的增加,但2017年卻是微幅的下降,族群成長的趨勢並沒有維持住,且主要族群仍侷限在台灣南北兩端,並未向中部擴展,顯示仍有限制族群成長的因素存在。

black kite survey 2017

  黑鳶有群聚夜棲的習性(又稱為黃昏聚集或晚點名),老鷹先生沈振中過去已掌握黑鳶在全台各地的夜棲地點,多數是在淺山溪谷或水庫旁的樹林中。而根據近兩年的衛星追蹤資料顯示,個體會在不同的夜棲點之間移動,例如今天睡在A點,明天可能會換去B點,因此各夜棲點的數量會互有消長,這也是為何需要許多志工同一天在全台灣所有夜棲點進行同步調查的原因。

  不過各夜棲點的黑鳶數量變化也可能會反應環境的變動,例如本次黑鳶數量最多的樣區為萬里為104隻,這是萬里樣區歷年來的最大量,而先前北部黑鳶族群量最大的地方是翡翠水庫(2016年109隻),但今年翡翠水庫僅記錄到50隻;瑞芳更從2016年的78隻下降到只有7隻,這些夜棲點(或附近覓食區)的環境是否出現變化,需要後續更密集的觀察。

  屏東的最大夜棲點三地門附近,這兩年新增一個在內埔的夜棲點。數10年前,當地周邊的樹林就曾有黑鳶聚集夜棲,包括屏東鳥會的吳正文理事長、屏科大鳥類研究室的孫元勳教授都曾見過,但此夜棲點已多年未被使用。然而自2016年起,該夜棲點又陸續開始有黑鳶聚集,因此開始納入調查,但數量合併至三地門樣區(2016年三地門54隻、內埔53隻)。今年確認內埔夜棲點已有穩定的聚集,所以跟三地門的數量在地圖上分開呈現。

  日月潭到霧社一帶,在1980年代以前一直有穩定的黑鳶族群,但現在早已消失不見。2017年起的同步調查新增日月潭樣區,雖然數量還是掛0,但期盼在不久的將來,黑鳶就會重新在此建立族群,讓我們為日月潭樣區的調查員加油!!

  台灣黑鳶數量從1990年代沈振中開始調查後,數十年都呈現150-250隻、隨時可能全盤覆沒的數量。直到近年來發現黑鳶面臨嚴重的農藥和老鼠藥中毒危機,防檢局開始禁用劇毒農藥加保扶、也停辦全國農地滅鼠週,林務局也大力推動友善生態的農作觀念,近年黑鳶數量可能因此才有微幅的上升。然而儘管如此去年底和今年初,仍陸續有黑鳶中毒案例被發現,顯示毒害的危機並未消失。

  黑鳶是重要環境的指標,數量減少就代表環境可能出現危機,牠們用生命試圖喚醒人們對環境議題的重視,我們期待能有更多的保育行動和解說推廣,讓黑鳶和其他許多野生動物不再無聲無息地消失,衷心邀請更多關心的朋友們繼續支持,一起為黑鳶發聲。


感謝參與2017年黑鳶同步調查的夥伴

基隆市野鳥學會
沈振中、彭翠娟。

台灣猛禽研究會
張宏銘、施旭聰、王李廉、楊雅淇、謝廣珊、黃書彥、楊啟姚、林文宏、黃彥樺、王麗菊、林紋翠、梁彧禎、蔡岱樺、張宏銘、蕭啟仁、蘇秀芬、蔡明汕、曾建偉、蔡其芯、蔡宜樺、李文欽、蔡振忠、張舜雲、吳麗蘭。

嘉義大學生物資源學系暨研究所
蔡若詩、李昱緯、張家豪、梁哲豪、劉奕炘、廖珮岑、許景堯、沈芳伃、林子軒、陳筱蓁、尤冠智、陳羽蟬、陳冠汝、顏羽汶、林釗輝、呂佳家、張凱筌、陳達智。

屏東科技大學野保所鳥類生態研究室
林惠珊、陳俊霖、謝季恩、黃永坤、魏心怡、陳宏昌、洪孝宇、林麗貞、王婉儀、張茜、許雅玟、張晉豪、李文馨、陳盈瑋、蔡志偉、蔡承邑、張晉豪、朱瓊融、李秋珊、黃子倫、林坤慧。

其他長期調查員
劉承天、袁瑞雲、穆榮仁、吳銘、林忠明、吳志典、吳志昇、廖聖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