猛禽遷徙網

緣起

展翼海角天涯,衛星天眼尋蹤
灰面鵟鷹衛星追蹤研究

遷移,是生物因應季節的變化,追尋食物資源的移動

離開熟悉的棲地,踏上遙遠的旅途

為了平安到達目的地,多年來生物尋找出最安全或最快速的路徑

許多個體甚至不同種類沿著相同的路線前進

非洲的動物大遷徙,是世界上最壯觀的遷移景象

位居海洋中的台灣,最常見的的遷徙景象就是越洋而來的鳥類

尤其是鳥中之王-「猛禽」的遷移,是最吸引目光的自然盛事

 

灰面鵟鷹(Butastur indicus)屬於完全遷移性猛禽

以昆蟲、蜥蜴、蛙類等為主食

繁殖於西伯利亞東南部烏蘇里、中國大陸東北至河北一帶、朝鮮半島、日本列島

到了秋季因北方天氣轉冷食物缺乏,必須往南遷移度冬

其度冬區在琉球群島南部、台灣、菲律賓、印尼、中南半島南部等地

 

近百年前的台灣通史即已記錄牠們 ”每年清明,有鷹成群,自南而北,至大甲

溪畔鐵砧山旁,聚哭極哀,彰人稱之南路鷹”

包括南路鷹、清明鳥等,即是形容牠們春季北返的景觀

秋季十月時則南下匯集經過墾丁,成為每年準時報到的國慶鳥

灰面鵟鷹IMG 2809(梁皆得) 
補充水分的灰面鵟鷹

灰面鵟鷹084(梁皆得)
滿洲空中的鷹群

多年來包括墾丁國家公園、台灣猛禽研究會及彰化縣野鳥學會等單位的調查結果

經過台灣的灰面鵟鷹,每季的數量可達1萬隻至4萬隻不等

在早年經濟匱乏且尚無保育觀念的年代,不論在恆春半島或八卦山區

灰面鵟鷹皆曾遭到嚴重的獵捕

隨著經濟的改善、保育觀念的提昇,灰面鵟鷹的保育已成為全民關切的議題

獵捕的情形也已大幅減少

 

灰面鵟鷹每年遷移可能跨經俄羅斯、南北韓、日本、中國、台灣、菲律賓、越南、泰國、

緬甸、馬來西亞、印尼等多達十幾個國家

經過台灣的族群的詳細遷移路線究竟如何?

以往在科技能力有限的年代,僅能借重於傳統的上環繫放方法

但腳環的回收及目擊機率甚低,所得的資料相當有限

先前僅知道日本繫放的灰面鵟鷹,會到菲律賓呂宋島或其他島嶼度冬

 

近年來由於衛星定位技術的發展,在候鳥身上繫上衛星發報器

透過衛星來追蹤其位置,已成為解答候鳥遷移路徑的最佳方法

加上微電子技術的突飛猛進、太陽能電池技術上的突破

製造商近年已能生產重量很輕的小型衛星發報器,可應用於中小型鳥類身上

為了解答飛經台灣灰面鵟鷹的遷移之謎

猛禽研究會於2008年開始進行「灰面鵟鷹遷移之衛星追蹤」計畫

採用在野生動物追蹤上卓有聲譽的法國ARGOS衛星系統,來追蹤灰面鵟鷹的遷移

 

在農委會林務局的經費支持下,本計畫於2008~2011四年間共完成13隻灰面鵟鷹

(命名為海角1~13號)的繫放與追蹤

有6隻個體提供了完整的度冬地資訊,均分布於菲律賓,包括呂宋、民答那峨、巴拉旺等地

其中4隻更有成功返回繁殖地的資料,卻是分散於中國吉林、北韓及日本九州等地

秋季遷移路徑主要經過中國沿海,春季遷移路徑則較深入內陸地區

 Atumn
灰面鵟鷹秋季遷徙路線

Spring
灰面鵟鷹春季遷徙路線

 (資料來自訊號及遷移路徑較完整的個體,度冬地均在菲律賓,北返時回到不同的繁殖地)

 這13隻平均體重僅約440公克的猛禽,來回的遷移距離平均約9000公里

最遠需飛越900公里的南海海面

訊號發送最久的的個體,背負著發報器持續達748天

飛行的距離及能力均超乎我們的想像,自古以來,鷹群南來北往的終點站也逐漸揭曉

 

計畫至目前為止,繫放研究的個體數量仍少,牠們的遷徙也還有未解之謎

研究過程中,每一隻灰面鵟鷹都帶給我們新的發現,是否還有不同地區的族群經過台灣?

島內是否還有其他需要保護的休息站?

對於秋季鷹揚滿天的國慶鳥,未來還有更多值得探究之處

 

IMG 5699 灰面鵟鷹RF1 2707(蔡振忠)
背負衛星發報器的灰面鵟鷹                  秋季翱翔在墾丁的灰面鵟鷹

 

攝影:梁皆得、蔡振忠、楊明淵

您目前位置:首頁 猛禽遷徙網 Migration 遷移猛禽研究 灰面鵟鷹衛星追蹤